“發展出題目,改革做文章。”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郭麗巖向中新社記者表示,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碰到的難題需要標本兼治。中國通過深化改革尋求治本之策,加快推進一系列重大經濟體制改革,持續破除一批體制機制障礙,有利于推動發展內生動能尤其是新動能不斷積蓄,以自身最大確定性應對外部不確定性。
近日,上海市水務局局長史家明在做客“2024上海民生訪談”時表示,經過近10年努力,上海已改造混接點2.5萬余個,但仍發現部分區域存在雨污混接調查不到位、整治不徹底等問題。對此,上海啟動了新一輪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工作,重點排查2.8萬公里城鎮公共排水管道、1.7萬公里納入城鎮污水系統的農污管道、超過25萬戶排水用戶,建立排水用戶清單,全面核查用戶排水出口,推動上海城市水環境質量持續鞏固提升。(完)
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、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席專家宋志平表示,對上市公司而言,編寫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不只是信息披露問題,還是從戰略到治理、再到具體議題實踐的系統性工程,因此提升可持續信息披露水平需要上市公司加強各類能力的建設,并提高整個市場協同能力。
據介紹,2020年3月,證監會首次發布實施《指引》。四年來,《指引》對市場各方明晰科創屬性評價標準,堅守科創板板塊定位,凸顯科創板“硬科技”特色發揮了重要作用。2024年4月12日至4月27日,證監會就《指引》向公開征求市場意見。有建議提出,為引導企業更加注重科研成果轉化能力,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質效提升,建議明確發明專利能夠產業化的要求,證監會予以采納。對于取消營業收入增長要求、新增科委或協會出具推薦證明等建議,考慮到成長性是科技企業一大特征、新增推薦證明會加重企業負擔等原因,相關建議證監會未予采納。(撰稿:于鶯廣)